2018年8月正式实施《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技术标准》

重要变化包括以下几点:
1.各种风道不允许用土建风道。
2.所有消防风机均应放在风机房内。
3.各种风量大幅上升。
4.排烟机房内应设置自动喷淋系统。
防烟设置部位:
楼梯间
独立前室
合用前室
避难层/走道/前室
方式
50m以上公建,100m以上住宅建筑加压送风
50m以下公建,100m以下住宅建筑自然通风
满足一定条件下,楼梯间可不设置防烟(3.1.3)
前室机械送风风口满足一定条件下,楼梯间可设置自然通风,否则应设置机械送风(是否代表前室机械送风时,不满足条件时即使有外窗的(50m以下公建等)楼梯间也必须设置加压送风?)(3.1.3.2)
合用前室单独加压送风
独立前室仅有一个门与走道房间连接时,可仅在楼梯间加压送风,否则独立送风(3.1.5.1)
剪刀梯分别加压送风(独立前室是否不考虑3.1.5.1的内容必需要单独送风)(3.1.5.3)
封闭楼梯间无自然通风条件设加压送风.
但是地下或半地下室封闭楼梯间与地上不共用,且地下只有一层时,可在首层设置可开启直通室外疏散门或外窗.(位置相同,首层用防火门断开的时候是否算不共用)(3.1.6)
楼梯间应设置常开风口,前室应设置常闭风口(仅1~2层的前室是否也要常闭)
自然通风
建筑高度不同开窗要求不同(3.2.1)
最高部位不小于1平方米(所以现在地下封闭楼梯间不能采用采光井的做法了,因为开洞没有在最高处?)
建筑高度大于10m时,每5层不小于2平方米,且间隔不大于3层(是否意味着首层必须有窗?否则哪有什么间隔.)
独立前室/消防电梯前室2平方米,合用前室/共用前室不小于3平方米
方便开启装置
加压送风
高度大于100m分段送风(之前是层数)
直灌式送风
建筑高度小于50m
原技术措施仅限改造项目,新规定放开要求
建筑高度大于32m,两点送风,距离不小于二分之一.
送风量增加20%
送风口不宜影响疏散
楼梯间地上地下应分别送风,当建筑条件限制且地下部分为汽车库或设备用房时,可共用(风量原则与原规范相同)(3.3.4)
风机
设置防止烟气被吸入的措施(加280度防火阀?)
进风口宜在系统下部
风机宜在系统下部,且应采取保证各层送风量均匀(如何保证?)
风口
楼梯间每隔2~3层一个常开百叶风口
排烟口与加压送风口的距离为边缘竖向6m,横向20m(原为3m,10m,且没注明边缘)
不应采用土建风道
应单独设置在管道井内,确有困难,保证耐火极限
采用机械送风的场所不应设置百叶窗,不宜设置可开启窗(3.3.10)
楼梯间即使加压送风也要(应)有固定窗,都要有顶部窗1平方米,临近外墙的楼梯间还有每5层2平方米(与自然通风基本相同,没有间隔不大于3层的要求
加压送风风量
风量应计算后与表取大值(24m以下的建筑取计算值)(3.4.2)
表值风量大增,有单扇门系数,无双门系数
表注风量按照开启3门计算,前室常闭风口开三个风口(原规范为超20层)
风量计算
所需变量值
一层开启门的截面积
门洞断面风速(根据不同的情况选不同值)
疏散门开启数量(根据不同情况选择1到3)
门缝面积
平均压差(选择)
漏风门数量(这三个针对楼梯间)
单个送风口的面积
漏风数量(这两个针对前室)
允许压力差值很复杂,不过应该是同一种门值相同
有多个门的独立前室,其风量按合用前室确定
余压值与原规范相同,增加了需要泄压的要求(最大允许压差需要算)
独立前室,合用前室,共用前室(2.1.20)
排烟
同一防烟分区采用同一种排烟方式
中庭应设排烟(GB50016-2014里说的是民用建筑的中庭,工业建筑也有中庭么?)
中庭与周围场所应设置防火隔离或挡烟垂壁
敞开楼梯和自动扶梯楼板开口处设置挡烟垂壁
周围场所是什么?
增加了回廊的定义,并且除非是非商店建筑的周围场所均设置排烟的回廊,其余都要设置排烟设施(回廊可否并入中庭?)
部分建筑除了机械排烟,还要设置固定窗(类似楼梯间的加压送风,不知道目的是什么)
部分是部位,容易理解,部分是建筑,所有房间都要设置固定窗?等条文解释吧.(4.1.4)
防烟分区
所有设置排烟设施的场所或部位都要划分防烟分区(以前是设置机械排烟的层高不大于6米的建筑)
挡烟垂壁深度不小于500mm且不小于储烟仓厚度
部分情况下吊顶内空间高度不得计入储烟仓厚度
防烟分区面积和长边长度与建筑高度有关4.2.4,大多数情况下公共建筑的防烟分区面积为1000平方米
汽车库的防烟分区和排烟量按GB50067走
自然排烟口
距离不大于30m,且工业建筑和大层高公共建筑不同.(工业建筑是净高*2.8,基本上可以说工业建筑没有仅在外墙设置排烟窗自然排烟的可能了.)
应设在储烟仓内,但层高低于3m时不低于1/2
应沿火灾烟气气流方向开启(内开窗不能用了,推拉窗呢?上下悬窗呢?)
当房间面积不大于200平方米时,设置高度和开启方向不受限制(不含走道)
宜分散设置,且每组长度不宜大于3m(高度不做限制么?如果不限制高度,限制长度的目的是什么?)
厂房仓库有特殊的限制要求
排烟窗不同样式有效面积不同(原技术措施就有类似限制)
应设置便于操控的开启装置,部分部位还应该集中设置,距地面高度1.3-1.5m
机械排烟
横向布置时,每个防火分区机械排烟应独立设置(老规范是宜)(4.4.1)
建筑高度大于50m的公共建筑和大于100m的居住建筑竖向分段设置
排烟与通风应分开设置,确有困难时可以合用.但:
通风系统不能是带回风循环管道的节能系统
排烟口打开时,每个排烟风机承担的管道上需要联动关闭的通风和空调系统的控制阀门不应大于10个(如果通风用远控风口是否算在内,排烟用远控排烟阀兼平时是否算通风系统)
排烟风机宜在排烟系统的最高处,且应设置在专用机房内(50016要求是建筑内的排烟风机,这里没有是否代表屋顶的风机也应设置在风机房内?4.4.5),风机两侧应有600mm空间(正压风机没有600mm的要求).
排烟系统与通风系统共用的机房应设置自动灭火系统
不应使用土建风道
防火阀设置好像没变
排烟口
距最远点30m
应设置在储烟仓内,净高不大于3m的部位可设置在半层以上,在侧墙时,边缘距吊顶不大于0.5m
需要机械排烟的房间面积超过50平方米进排烟风口
远控风口风阀就地设置手动开启装置
排烟口的设置宜使烟流与人员疏散方向相反,距离安全出口水平距离1.5m(自然排烟窗是否算在内)
可设置在吊顶内,但有特殊要求
固定窗的特殊要求
补风系统
除地上走道或建筑面积小于500平方米的房间外应设置补风系统(原要求是地下建筑和地上密闭空间)
可以自然补风,防火门窗不能作为自然补风窗
风机应设置在专用机房内(4.5.3)
补风口与排烟口设置在同一防烟分区时,补风口应设置在储烟仓下面,排补风口水平距离不少于5m(是否算是明确了补风口只需要设置在同一防火分区内)
补风口风速10m/s,人员密集处5m/s,自然补风口不宜大于3m/s(走道在疏散时是否算是人员密集处)(4.5.6)
储烟仓
自然排烟厚度不小于净高20%,机械排烟不小于10%,且不小于500mm,且底部距地面高度大于最小清晰高度
排烟计算
风机风量为计算风量的1.2倍
除中庭外一个防烟分区排烟量可按照场所热释放速率计算以及规范4.6.6~4.6.13计算,但部分区域应按下列规定确定,风机风量不小于7200
建筑高度小于等于6m,单位面积风量60,自然排烟风口2%的建筑面积
公共建筑工业建筑净高大于6m的场所查表得出(有无喷淋,层高不同则不同),自然排烟根据表中自然排烟口风速确定
表中排烟量是总排烟量,而不是单位面积排烟量,是否是与场所面积无关?(表4.6.3)
自然排烟口风速很小,是否说小面积的这种场所很难做自然排烟?
当公共建筑仅在走道或回廊设置排烟时,排烟量不应小于13000,或在走道两端均设置自然排烟窗,面积不小于2平方米,且两侧自然排烟口距离不应小于走道长度的2/3(4.6.3)
是否说如果带着走道和房间,排烟量可以更小?
当公共建筑室内和走道或回廊均设排烟,其走道回廊排烟量单位面积60,或设置有效面积大于走道回廊建筑面积2%的自然排烟口
当一台排烟风机负担多个防烟分区时,排烟量计算:
建筑净高大于6m=最大防烟分区排烟量+风管漏风量+未开启的风口风阀漏风量(4.6.4)
未开启的风口风阀漏风量怎么算?风管漏风量是否是1.2?
建筑净高不大于6m且最大防烟分区不大于500=最大防烟分区面积*120
建筑净高不大于6m且最大防烟分区大于500,不大于1000=最大防烟分区面积*60
中庭排烟量
中庭周围场所设有排烟系统时,中庭采用机械排烟,中庭按照周围防烟分区最大排烟量的2倍计算,且不应小于107000,自然排烟时,按照自然排烟口风速不大于0.5m/s计算面积.(4.6.5)
自然排烟好像没有高度12m的限制,但是根据风量和风速,排烟窗面积不小于6平方米
周围场所不需设置排烟系统,回廊设置,回廊排烟量按4.6.3计算,中庭排烟量不应小于40000,自然排烟时,按照自然排烟口风速不大于0.4m/s计算面积.
这个中庭和回廊还有其他区域能否共用风机?而且中庭风量这么大,小中庭怎么做?
其他计算方式
净高大于6m的火灾热释放速率:查表并计算取大值
烟羽流类型质量温度
清晰高度
设计烟层底部至最高疏散楼层地面的高度(是只计算顶层么?)(4.6.9)
烟层平均温度与环境温度的差值(可按附表选取)
排烟量(可查表)
机械排烟口风量(可查表)
不再按照风速计算,排风口距墙不适合太近,另外公式内没有面积,风口风速不宜大于10m/s(4.4.12)
自然排烟口风量计算很复杂(实际上计算出来相较原来是大是小?)
系统控制
机械加压送风系统宜设有测压装置及风压调节设施。
其他:
施工部分6.5.3要求风机应设在混凝土或钢架基础上,且不应设置减振装置,如果与通风空调共用时,不应使用橡胶减振装置。
新防排烟规范主要变化内容
1、防烟分区
老规,防烟分区≤500m2
新规,根净高有关,并增加了防烟分区长边的要求
净高≤3m,防烟分区≤500m2,长边≤24m
3<净高≤6m,防烟分区≤1000m2,长边≤36m
净高>6m,防烟分区≤2000m2,长边≤60m
走道宽度≤2.5m,长边≤60m
老规,净高大于6m不划分防烟分区
新规,净高大于9m不划分防烟分区
2、挡烟垂壁
老规,梁底或吊顶下不小于500mm
新规,强调储烟仓厚度
自然排烟,20%净高,不小于500mm
机械排烟,10%净高,不小于500mm
另需满足清晰高度(净高-储烟仓厚度):
净高≤3m,净高1/2以上
净高>3m,1.6m+0.1净高
3、房间排烟
老规,自然排烟2%,机械排烟60CMH/m2
新规,跟净高有关
净高≤6m,自然排烟2%,机械排烟60CMH/m2,且不小于15000CMH
净高>6m,根据火灾模型计算排烟量
自然排烟开窗面积根据排烟量和风速反推
4、走道排烟
老规,自然排烟2%,机械排烟60CMH/m2
新规,根据走道和周围房间排烟情况
①仅走道排烟
自然排烟,走道两侧各开窗2.0m2
机械排烟,不小于13000CMH
②走道和房间都排烟
自然排烟2%,机械排烟60CMH/m2,且不小于13000CMH
5、中庭排烟
老规,自然排烟5%,机械排烟根据换气次数4次/h或6次/h
新规,根据周围场所排烟情况
①周围场所都是机械排烟
周围场所最大防烟分区120CMH/m2,且不小于107000CMH
注:排烟量基本上就是107000CMH
自然排烟开窗面积根据排烟量和风速反推
②周围场所仅回廊排烟
排烟量不小于40000CMH
自然排烟开窗面积根据排烟量和风速反推
6、楼梯防烟
老规,每5层2.0m2,且顶层0.8m2
新规,每5层2.0m2,且顶层1.0m2,且间隔不大于3层
机械加压送风量区别在于计算方法,风速法+漏风量,详规范
地下封闭楼梯:
老规,直通室外或首层开窗2.0m2(三层以内且高差不大于10m)
新规,地下仅一层,且为汽车库或设备用房,首层直通室外或开窗1.2m2
7、前室防烟
老规,前室,每层2.0m2;合用前室,每层3.0m2
新规名称改为独立前室(防烟楼梯间前室),共用前室(二合一)
独立前室每层2.0m2,消防电梯前室每层2.0m2
共用前室每层3.0m2,合用前室每层3.0m2
8、固定窗
老规无固定窗概念,新规增加固定窗要求
①防烟固定窗
加压送风的楼梯顶部不小于1m2的固定窗
靠外墙的防烟楼梯间,每5层不小于2.0m2的固定窗
②排烟固定窗
前提是针对采用机械排烟的无窗房间,设置场所另详规范
面积要求:
顶层不小于2%,中庭不小于5%
非顶层1/2以上单个不小于1.0m2,间距不大于20m
9、排烟窗形式
老规,上悬窗不能用于自然排烟窗
新规,排烟窗开启形式有利于烟气的排出,各类形式均可
面积不大于200m2,排烟窗开启方向不限
10、排烟口和补风口
老规,室内排烟口设置在高位,室内补风口和排烟口间距不小于5m
新规,室内排烟口设置在储烟仓以内,室内补风口设置在储烟仓以下
老规,排烟口和补风口水平间距10m,高差3m
新规,排烟口和补风口水平间距20m,高差6m
11、防排烟风机
老规,设置在专用机房或室外
新规,设置在专用机房,排烟风机设置在系统的最高位,加压送分机设置在系统的最低位,未明确是否可以设置在室外
这次防排烟规范修订采用了国际上先进的性能化设计方法为基础,结合我国消防技术水平现状和防排烟多年来的实践经验,采用了性能化设计方法以及很多经性能化计算后简化的处方式方法,以求用准确、快速、简便、易掌握的方法将建筑防排烟的设计做的更好、更合理。
这次修编后的防排烟规范的使用将会使得我国的建筑防排烟设计技术有一个很大的提高。设计人员要全面掌握,还需要更多地了解性能化防火设计各方面的相关内容。
新防排烟规范主要变化内容
1、防烟分区
老规,防烟分区≤500m2
新规,根净高有关,并增加了防烟分区长边的要求
净高≤3m,防烟分区≤500m2,长边≤24m
3<净高≤6m,防烟分区≤1000m2,长边≤36m
净高>6m,防烟分区≤2000m2,长边≤60m
走道宽度≤2.5m,长边≤60m
老规,净高大于6m不划分防烟分区
新规,净高大于9m不划分防烟分区
2、挡烟垂壁
老规,梁底或吊顶下不小于500mm
新规,强调储烟仓厚度
自然排烟,20%净高,不小于500mm
机械排烟,10%净高,不小于500mm
另需满足清晰高度(净高-储烟仓厚度):
净高≤3m,净高1/2以上
净高>3m,1.6m+0.1净高
3、房间排烟
老规,自然排烟2%,机械排烟60CMH/m2
新规,跟净高有关
净高≤6m,自然排烟2%,机械排烟60CMH/m2,且不小于15000CMH
净高>6m,根据火灾模型计算排烟量
自然排烟开窗面积根据排烟量和风速反推
4、走道排烟
老规,自然排烟2%,机械排烟60CMH/m2
新规,根据走道和周围房间排烟情况
①仅走道排烟
自然排烟,走道两侧各开窗2.0m2
机械排烟,不小于13000CMH
②走道和房间都排烟
自然排烟2%,机械排烟60CMH/m2,且不小于13000CMH
5、中庭排烟
老规,自然排烟5%,机械排烟根据换气次数4次/h或6次/h
新规,根据周围场所排烟情况
①周围场所都是机械排烟
周围场所最大防烟分区120CMH/m2,且不小于107000CMH
注:排烟量基本上就是107000CMH
自然排烟开窗面积根据排烟量和风速反推
②周围场所仅回廊排烟
排烟量不小于40000CMH
自然排烟开窗面积根据排烟量和风速反推
6、楼梯防烟
老规,每5层2.0m2,且顶层0.8m2
新规,每5层2.0m2,且顶层1.0m2,且间隔不大于3层
机械加压送风量区别在于计算方法,风速法+漏风量,详规范
地下封闭楼梯:
老规,直通室外或首层开窗2.0m2(三层以内且高差不大于10m)
新规,地下仅一层,且为汽车库或设备用房,首层直通室外或开窗1.2m2
7、前室防烟
老规,前室,每层2.0m2;合用前室,每层3.0m2
新规名称改为独立前室(防烟楼梯间前室),共用前室(二合一)
独立前室每层2.0m2,消防电梯前室每层2.0m2
共用前室每层3.0m2,合用前室每层3.0m2
8、固定窗
老规无固定窗概念,新规增加固定窗要求
①防烟固定窗
加压送风的楼梯顶部不小于1m2的固定窗
靠外墙的防烟楼梯间,每5层不小于2.0m2的固定窗
②排烟固定窗
前提是针对采用机械排烟的无窗房间,设置场所另详规范
面积要求:
顶层不小于2%,中庭不小于5%
非顶层1/2以上单个不小于1.0m2,间距不大于20m
9、排烟窗形式
老规,上悬窗不能用于自然排烟窗
新规,排烟窗开启形式有利于烟气的排出,各类形式均可
面积不大于200m2,排烟窗开启方向不限
10、排烟口和补风口
老规,室内排烟口设置在高位,室内补风口和排烟口间距不小于5m
新规,室内排烟口设置在储烟仓以内,室内补风口设置在储烟仓以下
老规,排烟口和补风口水平间距10m,高差3m
新规,排烟口和补风口水平间距20m,高差6m
11、防排烟风机
老规,设置在专用机房或室外
新规,设置在专用机房,排烟风机设置在系统的最高位,加压送分机设置在系统的最低位,未明确是否可以设置在室外
这次防排烟规范修订采用了国际上先进的性能化设计方法为基础,结合我国消防技术水平现状和防排烟多年来的实践经验,采用了性能化设计方法以及很多经性能化计算后简化的处方式方法,以求用准确、快速、简便、易掌握的方法将建筑防排烟的设计做的更好、更合理。
这次修编后的防排烟规范的使用将会使得我国的建筑防排烟设计技术有一个很大的提高。设计人员要全面掌握,还需要更多地了解性能化防火设计各方面的相关内容。